英搏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新闻资讯     |      2024-04-18 23:53

  英搏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依靠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依托产品创新和产销规模上的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自主到自强的跃升。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并成为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成为推动汽车出口增长的新动能,为全球绿色低碳出行作出一定贡献。

  此外,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3年国内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占商用车产销量的 11.5%和 11.1%。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三电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充换电设施的完善,新能源商用车的经济性愈发明显,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汽协预测,2024年新能源汽车预计销量有望达到1150万辆,渗透率达40%。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及其电机、电控等核心产品市场需求亦将同步增长。

  全球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不懈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供应链和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在产业规模和产品智能化等方面取得领先,部分新能源车企甚至实现技术输出,自主车企在快速提升国内份额的同时,纷纷制定出海战略,未来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其推广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和技术支撑。在中国、日本等国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欧盟国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供应链不完善等挑战,在政策实施节奏上有所调整,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方向并未改变。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加速迭代,为消费者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在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形成。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占据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6.8%,格局分化的局面逐渐形成。

  展望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仍将较为激烈,对车企产品创新、产销规模和成本控制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域,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为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和自动化,驱动电机扁线化、油冷化将成为主流。此外,车企为实现新能源汽车更快捷的充电和提升续航里程,纷纷推出800V系统高压架构车型,对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基于第三代半导体(SiC/GaN器件)的驱动系统、电源系统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综上,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快速发展,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满足产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拥有充足的产能储备、先进的自动化制造能力、提供高度集成化的解决方案和具有较强成本控制能力的零部件企业,才能更好的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英搏尔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近二十年,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领军企业,拥有成熟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产品类型。创新的“集成芯”技术方案具有高效能、轻量化、低成本等显著优势。公司已达成与吉利、上汽、长安、东风、长城、奇瑞、江淮、小鹏等车企的长期合作;同时,公司的产品在新能源商用车、非道路车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公司始终聚焦客户需求,以高质量的产品力,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公司拥有珠海和山东两大生产基地,具备年产百万台套产品的生产能力,在珠海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同时在北京、深圳设有研发部,先进的制造能力、专业的研发团队、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构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63亿元,同比减少2.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36.15万元,同比增长234.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42.24万元。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包括:

  (1)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与2022年基本持平。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比亚迪(002594)、埃安、理想等车企贡献了行业主要增量,公司潜在客户正有序开拓中,尚未形成批量供货;此外,公司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集成芯”产线的建设和产品方案升级,下半年定点项目陆续量产,营业收入同比恢复增长,其中,第四季度营业收入7.03亿元,创单季度营业收入新高。

  (2)报告期内,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规模优先、价格竞争的策略来提升市场占有率,导致行业盈利能力承压,公司克服压力,实现净利润的增长。原因如下:一方面,公司持续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研发及迭代,降低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及芯片等电子器件供应逐步平稳,公司联合供应商协同开发实现零部件降本,公司盈利水平得到提升。此外,公司推进产品集成化、平台化生产,并推进管理变革,优化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提升了运营效率,优化运营成本。

  公司构建了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货架式产品矩阵,电源总成出货47.16万台,电控及驱动总成出货85.20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电控及驱动总成出货39.19万台。

  2023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营业收入占比由79.63%提升至80.93%,总成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60%,其中,驱动总成营收达到5.81亿元;电源总成营收达到6.27亿元。

  2023年,公司在商用车、非道路车辆等领域积极布局,完成了北汽福田商用车、吉利远程商用车、林德叉车、诺力叉车、比亚迪电摩等项目定点。

  产品研发:公司根据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车企客户配套需求,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驱动总成、电源总成及电机、电控)产品平台化开发或进行创新技术储备。

  公司实施产品开发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新产品概念的提出与批准、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新技术与新工艺的预研、产品的设计开发与验证、过程的设计开发与验证、产品与过程的确认与批准、产品的量产与持续改进。

  项目开发:公司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车企各阶段评审要求后,项目开发团队与车企客户进行共同产品开发、实验检测、送样测试、产线规划等工作,满足客户项目开发节点,保障项目导入量产。

  公司产品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车企与大型零部件集成商。通过同车企的交互,获取车企具体项目需求,结合公司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参与客户项目的竞标,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获取客户项目定点。

  公司按照合同履行订单交付,对重点客户派遣常驻销售专员进行现场服务,并做好车企后续车型项目的需求跟踪。

  公司采购部门联合技术中心、质量中心,持续为战略供应商赋能,提升公司的交付及成本控制能力。并根据项目和订单需求,开展审核评估工作,持续优化供应商资源。采购部根据销售中心和计划管理部的需求预测和排产计划,适时调整供货计划,实现敏捷交付。

  公司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组织生产。公司根据客户下达的订单组织生产,完成整个生产流程,实现对外销售。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道路,根据客户动态多样性需求,进行产品升级和工艺革新,形成多项业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公司拥有电源系统、驱动系统、电机、电控等动力系统产品,具有功率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优势明显等特征,产品在乘用车、商用车和非道路车辆领域均有成熟产品应用,广受客户认可。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源产品、驱动总成、多合一驱动总成、电机总销量方面均位居国内第三方供应商前列,公司主要产品所在细分领域的行业地位如下:

  新能源汽车电源总成一般集成车载充电机(OBC)、高压配电盒(PDU)、DC-DC转换器。2023年公司电源总成产品的配套车型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国产替代,与国内芯片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根据产业媒体NE时代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在车载电源总成的装机量为45.52万台,居国内市场Tier1供应商前3名。公司已推出基于800V高压架构的高功率密度第三代电源总成产品,其在体积、效率、电磁兼容、功率密度、成本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为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一般包含电机、电控、减速箱等三大部件。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为了获得更快捷的充电体验和更高的续航里程,800V系统高压架构成为车企的共同选择,扁线电机、应用第三代半导体SiC器件的电机等成为驱动系统产品的主流方向。公司依托“集成芯”技术方案,在满足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等产品要求的同时,提升了功率密度,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增强公司产品竞争力。

  公司“集成芯”驱动系统产品荣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奖、“动力总成电气化”金辑奖。

  新能源汽车一动力系统集成了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包含电机、电控、减速箱、车载充电机 OBC、高压配电盒PDU、DC-DC转换器六大部件。一动力系统需要企业具有完善的部件研发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并且很好的解决如散热、EMC(电磁兼容性)、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可靠性等问题,进而在产品体积、重量、功率密度和成本方面得到优化提升,使汽车前舱布置简便紧凑,可释放更多车内驾乘空间,提升了用户舒适性。公司凭借一动力系统产品多项技术创新和国内领先的量产交付能力,和华为等优秀企业,共同获得产业媒体NE时代颁发的国内多合一电驱动领先企业奖项。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由“杠铃型”向“纺锤型”转变,多合一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成为车企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路径,公司是国内少数具有多合一动力系统量产能力的第三方供应商,公司多合一驱动系统产品在A0级、A级、B级车市场已获得多个定点并实现量产供货,后续有望在动力系统领域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价格下沉,加速了B、C级车型降低成本的诉求,搭载大功率三合一驱动系统的车型也有望向多合一系统发展。公司为把握这一机遇,持续加大研发、装备、管理等方面投入,新建生产基地、购置智能化、高精度自动化产线,以构建更好的配套B、C级新能源汽车的能力。

  汽车混动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混动车型因其经济性,无里程焦虑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80.4万辆,同比增长 84.7%,车型销量增长迅速。混动系统通常包括内燃机、电池、电机和电机等组成部分,通过灵活智能的控制策略实现能量的优化利用,公司依托在电机产品领域的创新技术,成功配套上汽通用五菱混动车型。此外,公司与上汽大通,一汽大众,吉利等均有项目推进。

  在A级及以上级别车型中,公司均配套驱动总成产品。单体电机主要搭载A00级新能源汽车,公司配套客户车型包括上汽通用五菱的五菱宏光MINI-EV、奇瑞冰淇淋、吉利熊猫mini、长安糯玉米等,拥有良好的市场占有率。

  随着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和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成熟,电动化车辆在使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优势明显。公司与北汽福田、杭叉、湖南星邦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并且完成了吉利远程商用车、林德叉车、诺力叉车、比亚迪电摩等项目定点。

  DC-DC转换器、充电机、电机、电子油门踏板及其他等单体类产品合计销售收入占比公司全年营业收入比例为6.66%,销售占比较小;受公司推进产品集成化、平台化生产及客户对总成类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单体类产品产量和销量较上年同期变动较大。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公司自成立以来,牢牢把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的历史机遇,持续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公司具有较强的创新研发团队,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及技术升级,实现“集成芯”驱动系统及电源系统产品的平台化,持续在自动化、智能化产线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聚焦客户需求,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具体如下:

  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专注于电动车辆动力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始终将自身定位为创新驱动型企业,坚持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之路。研发投入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投入14,564.9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7.42%。截至2023年12月31日,英搏尔的技术研发成果有已授权专利176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实用新型专利136件,外观设计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24件。还有已申请未授权发明专利37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其中核心技术PEBB(电力电子集成)申请了5项PCT国际发明专利,叠层母排核心底层技术已获得美、日、欧、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国家授权,EMC专利获得美国与欧洲授权。

  公司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深耕行业近二十年,形成了勇于拼搏的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设计和开发的两大核心研发团队。

  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国家级电力电子技术专家王兆安教授。获评为广东省杰出发明人、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珠海市高层次人才。

  姜桂宾博士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驱动力,目前个人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77项,在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以姜桂宾博士为技术带头人的创新“集成芯”驱动总成项目率先实现量产,成本大幅降低,功率密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发明专利“交流电机、叠层母排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得到邱爱慈院士、王锡凡院士一致推荐,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获得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授权。

  (2)李红雨 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副总经理、珠海市高新区高层次人才、珠海市产业青年优秀人才

  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目前主要负责公司新产品战略规划、研发以及管理体系建设,目前拥有已授权专利35项,另外有6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状态。代表产品包括直流他励电机系统、直流串励电机系统、交流异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及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等,其产品性能属国内领先,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2020年带领研发团队率先实现汽车功能安全ISO26262认证,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现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和电驱事业部总监,主要负责公司产品软件部分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始终专注于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软件的开发,目前已先后申请专利34项,在申请发明专利9项。同时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产品有4项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带领软件开发团队,成功开发了铜转子交流异步电机,三相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控制软件,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助力公司产品结构实现快速转型,为企业长久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2006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电子与传动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曾任职艾默生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公司整体运营管理工作。目前个人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在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负责开发的公司第三代“集成芯”电源总成系统在电源总成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推动产品集成化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少数同时具备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两大产品矩阵的领先企业,在驱动系统、电源系统、一动力系统和电机产品等方面优势明显。

  电机被喻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大脑”,作为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电能转换单元,其控制单元电子元器件数量及复杂程度远高于传统燃油车,需要进行硬件开发与软件、电力电子设计、控制算法优化等,实现对电机转速、转向、角度、响应时间的精确控制,是驱动总成开发难度最大的模块产品。在动力系统集成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中,电机持续地向小型化、高功率化、高压化方向发展,公司凭借电机三大底层核心专利技术,独家创新设计的圆形电机,体积不到市场同功率等级电控产品的50%,功率密度达到120kW/L。

  基于以上三大底层核心技术,公司自主创新研发出“集成芯”驱动总成,独立设计环形电机,放置于电机出线端环形空腔部位,在不增加电机直径及轴向长度的基础上,实现了电机与扁线电机共壳体一体化深度集成,省去电控结构件,减少了电机与电控之间连接线缆,并降低了驱动系统Z向垂直高度,灵活适配于前驱及后驱布局。

  公司“集成芯”技术平台通过在硬件方面,搭建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模块化的标准平台产品;在软件方面,通过软件平台化灵活配置,快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需求,为客户提供从A0级至C级等新能源车型高效成熟的动力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集成芯”驱动总成产品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功率密度高,便于平台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拉开了与市场同功率等级驱动总成产品的代际差距,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该“集成芯”驱动总成产品荣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奖、“动力总成电气化”金辑奖、电驱动产业TOP企业奖、2023扁线电机影响力TOP企业奖。

  此外,公司“集成芯”驱动总成(3in1)结合第三代电源总成(3in1),可以灵活构建各种规格型号的一及多合一组合。

  动力系统多合一解决方案契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成为车企激烈竞争下,动力系统满足日益迫切成本诉求的重要技术路径。

  公司拥有珠海基地6.5万m动力总成一体化生产厂房,为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迭代和满足客户快速升级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要求,对珠海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及自动化装备投入,已基本建成更高程度自动化的电控、电源系统、扁线电机、动力总成总装产线,具备年产百万台套产品的生产能力。

  为更好的贴近客户生产基地和实现公司不同品类产品的高效平台化产品生产管理,公司在山东设立了电动车辆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的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能布局和品类管理,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为满足大客户战略的产能储备要求,稳固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公司启动可转债融资,建设高标准动力总成自动化车间项目,该项目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满足B级、C级车型动力系统需求,优化公司的客户结构。

  公司拥有珠海、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同时在北京、深圳设有研发部,具备完善的汽车零部件V型开发流程,为匹配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全面提高公司产品的研发、实验及验证能力,增强服务多客户多项目的并行开发能力,正全力推进珠海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两大产品自主研发、生产的领先企业,能够紧跟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快速创新、优化升级,为车企提供质量可靠、成本可控的动力系统产品。公司量产经验丰富,能快速响应整车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得到众多车企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行业口碑。公司在乘用车领域,拥有吉利汽车、上汽系、东风、奇瑞、长安、长城、小鹏等车企客户;商用车和非道路车辆领域,拥有北汽福田、杭叉集团(603298)、湖南星邦等客户,并且获得吉利远程商用车、林德叉车、诺力叉车、比亚迪电摩等项目定点。

  公司产品具有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等优势,伴随着农机、勘探、船舶、低空飞行器等行业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公司产品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展。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和相关领域电动化的不断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催生世界级的动力系统龙头企业,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者。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63亿元,同比下降2.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36.15万元,同比上升234.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42.24万元,同比增长208.51%。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车企,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 86.8%,头部聚集效应愈加明显,行业格局加速分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2023年度经营计划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全体员工在管理层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克服种种困难,有序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

  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聚集效应逐渐形成,公司实时调整经营策略,组建以研发、销售、项目管理为主体的“铁三角团队”,深入客户现场,协同作战,及时有效的对接客户需求,快速响应项目进度,努力获取车型定点。同时对于战略客户和战略项目的获取,公司建立了差异化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的活力。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获得一汽大众、东风、长安、广汽、上汽系、吉利等多个项目的实质性进展,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在驱动系统领域完成了基于180/200扁线电机平台的第三代“集成芯”产品量产导入,在吉利、上汽系、东风等多个项目上实现了批量生产,且自动化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同时也完成了基于800V高压架构的油冷驱动系统的开发与验证,为后续中高端车型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在电源系统领域完成了基于功能安全架构的11kW平台的开发,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和海外销售;同时也完成了基于800V高压架构的第三代电源平台的产品开发与产线%;已获得了上汽系、东风系、吉利等多个车型的定点。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基于IATF16949及ASPICE标准的IPD(产品开发流程)的优化,同时也取得了(驱动系统、电源系统)ASPICE Level 3 双认证;进一步完善了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打通了研发中心产品数据、产品开发流程及工程变更流程的线上协同管理,有效提升了研发协同效率、产品数据质量及工作质量。

  报告期内,在驱动领域完成了扁线电机定子、转子及冲压自动化的产线万套的供应能力,确保客户旺季交付需求。在电源领域完成了第三代电源平台产品的全自动生产线套,为持续稳定的向客户交付高质量的电源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项目维度的全流程拉通”,强化“变更管理”,围绕“物料全流程”、“产品开发全流程”和“制造全流程”三大主线,在夯实设计评审、新器件认证、可靠性认证、新产品导入、制程拦截和市场质量“六层防护网”的基础上,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推动质量管理体系上台阶。

  报告期内,围绕公司战略方针,对人力资源业务进行系统梳理,启动人力资源变革项目,逐步推进公司职位职级、任职资格、薪酬绩效体系建设,实现组织、人才、管理的快速孵化复制,助力公司高速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不懈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供应链和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在产业规模和智能化等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车企不断加快技术迭代,为消费者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车型,在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同时,市场不断向头部集中,加速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形成。

  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在期间表示将对长安、东风、一汽三家央企进行新能源业务板块的单独考核,重点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未来发展前景等。这一考核方式的转变,将激发“国家队”更大潜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展望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仍将较为激烈,车企对产品创新、产能规模和成本控制等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域,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成为行业主要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快捷充电和产品寿命,车企纷纷推出满足800V系统架构的长质保车型,对扁线油冷电机、基于第三代半导体(SiC/GaN)电机、车载充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展望未来,伴随着农机、勘探、船舶、低空飞行器等行业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动力域产品的下游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展,尤其是低空经济赛道有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开全新成长空间。在政策支持、车企产品创新和产业链降本的共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快速发展。在满足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充足的产能储备、先进的自动化制造能力、符合客户高度集成化需求的产品(轻量化、小体积)和具有较强成本控制能力的动力系统(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供应商,能更好的满足车企竞争的需求,把握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公司作为主要的第三方动力系统集成商,秉承“聚焦客户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动力域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社会承担更多责任”的使命,专注新能源产业,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动力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为实现人类社会低碳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方向要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除车身和电池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集中在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公司专注于电机、电机、车载充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创新研发,进而在驱动总成、电源总成等集成产品上形成系统级的优势。已建成可覆盖新能源汽车A00至 C级全系列车型的货架式产品矩阵,“集成芯”技术平台为公司驱动系统产品和电源系统产品走向标准化供应及其他应用领域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将聚焦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域配套产品,核心任务就是为整车厂提供质量可靠、成本可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在保障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公司将前瞻布局新兴领域,谋求新的业务发展增长极。

  未来3-5年,公司将专注于新能源产业,成为新能源汽车及电动化领域的动力域整体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2024年,公司继续以 “大客户战略”为导向,围绕“质量刚性、精益成本、敏捷交付、高效服务”为年度经营主轴,持续贯彻“创新决定我们飞多高,质量决定我们走多远”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开发体系,持续夯实“高质量服务客户”的基础。

  2024年持续聚焦大客户战略,通过业务、项目和产品“铁三角团队”的高效合作,集中优质资源开发战略客户和战略项目,紧抓汽车央企考核方式转变机遇,充分发挥公司产品力竞争优势,力争取得份额更大突破,助力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大发展。建立LTC(从线索到现金到回款)流程,导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客户界面服务能力。在立足国内优质客户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海外业务,通过和博世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模式,加速全球化业务的拓展。

  持续完善基于180/200/240扁线电机平台的“集成芯”驱动系统开发,完善上述平台的自动化产线建设,完成基于“扁线油冷电机”平台的高可靠性驱动系统的开发工作,基于平台化产品,积极拓展市场应用领域,实现乘用车、商用车、非道路车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持续完善基于800V架构的第三代电源平台化建设,打造高度自动化、高可靠性的电源平台,积极拓展市场应用领域。

  制造领域坚持以产品实现为主轴,正向策划制程质量及交付控制全景图,充分识别工序质量风险等级,全面落实质量改进,确保制程质量一致性。推进预见性资源规划管理,聚焦“连续流建设、自动化工程、全员质量管理”核心业务,重点落实单件流建设、自动装配线、自动测试、新基地智能工厂布局等项目,延续推动内部效能改进,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聚焦客户需求,制定质量战略,提升全员质量意识,打造全面质量文化,以流程和结果为导向持续打造世界一流的质量体系。2024年我们继续以IATF 16949和VDA6.3为标准,围绕“项目管理”、强化“变更管理”、夯实“六层防护网”三大主线展开全流程建设,做到端到端拉通,实现各领域工作的标准化。

  基于公司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平台化和集成化的优势,全面洞察细分领域的电动化发展趋势,比如农机、勘探、船舶、低空飞行器等行业,根据各细分领域的发展趋势,构建各细分领域系统化解决方案,培育公司在各细分领域增长新动力(300152)。

  2024年,公司将继续围绕着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目标,以组织、人才、干部发展为前提,任职资格为牵引,激励和绩效为抓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组织、人才、干部、激励四大层面出发,实现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全力创造价值,构建职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画好人才同心圆,最终实现“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快速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同时,三大汽车央企考核方式转变激发的新活力,将进一步加速行业竞争格局的分化,不同品牌新能源车企市场需求波动加大。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千亿级的动力系统市场需求,车企、第三方供应商等众多参与方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仍有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作为第三方动力系统供应商,拥有众多优质车企客户,产品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但并不排除国内同行和外资企业研发进程加快、推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加剧市场竞争。

  公司积极把握技术趋势、全面提升研发、装备、管理等综合体系能力,保持创新活力、扩大产能和降本增效,在巩固已有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大客户战略,以提升市场份额,降低市场竞争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不利影响。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核心的“三电”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关系到车辆的能源供给、驱动效率、安全性和生产成本。公司主营的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领域,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此外,车企为实现新能源汽车更快捷的充电和提升续航里程,纷纷推出满足800V系统架构的车型,对公司主营的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形成了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两大产品矩阵,在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但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技术迭代迅速,如果公司无法持续保持技术优势,实现新技术的应用,则可能出现技术创新滞后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市场开拓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不断完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把握产品和技术研发方向,让技术研发面向市场,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推出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保障技术的创新性和领先性。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从车企到零部件行业均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公司产品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2023年以来,芯片等电子元器件供应情况基本缓解,永磁体等大宗物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仍不排除车企因市场竞争激烈,带来的动力系统产品价格调整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平台化方案,实施联合研发策略,实现技术降本,降低电子元器件和大宗物料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主动应对成本端压力;另一方面,公司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建设,进行商务降本,同时,公司把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周期,在相对低位时进行价格锁定,以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公司成本的影响。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加速了行业新格局的形成,不同品牌新能源车企终端销量差距较大,尽管公司现有客户主要为整车厂商及部分专用车厂商,与公司合作时间较长,信誉良好、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应收账款可回收性较强,但仍不排除个别客户出现经营困难,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

  公司通过实施大客户战略,聚焦优质客户,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完成现有客户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制定相应的信用额度和信用账期政策,对于识别到的风险客户,及时预警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公司现有给予信用账期的客户其股东背景实力雄厚、经营状况良好、信用风险较低;同时,公司制度化动态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客户信用变化。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核心人才的流失将对公司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为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实现公司与员工长远共同发展考虑,2023年第三季度向439名激励对象授予1,260.00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激励机制。公司将以“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为工作方针,不断引进核心技术人才,完善多层次人才结构,持续完善公司的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和丰富的激励机制,降低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全球来看,欧盟撤回“禁售燃油车”法案,欧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调查等雷竞技RAYBET首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美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节奏和规划上有所调整,可能会适当延缓中国电动车出口欧盟的步伐,或者局部改变中国电动车企的海外布局模式,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目标并未改变,部分车企甚至加快电动化发展的步伐。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之一。2023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双积分”政策等仍然推动着行业的发展。此外,商务部积极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发改委大力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和推出《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吉利汽车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动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英搏尔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